“十一五”期間,南寧市建筑業發展迅速,產業結構不斷優化,經濟效益不斷提升,建筑業整體實力顯著增強,為全市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和綜合經濟實力的迅速提高做出了貢獻。
一、“十一五”南寧市建筑業發展概況
1.建筑隊伍不斷壯大,擴大社會就業機會。
五年來,為適應市場經濟快速發展需求,南寧市建筑企業規模迅速擴大。到2010年底,全市擁有資質建筑企業80個,比"十五"期末的2005年加24個,增長42.85%。其中,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18個,占22.5%;集體企業10個,占12.50%;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27個,占33.75%;私營企業25個,占31.25%;中外合資經營企業1個,占1.25%。目前全市已經形成以國有大中型建筑企業為骨干,城鎮集體企業、農村集體和個體建筑隊等多種經濟成分全面發展的格局。
建筑業的發展吸納了大量的勞動力就業。2010年,全市資質建筑企業從業人員為2.3萬人,比2005年增加6287人,增長30.3%。
2.建筑業產能顯著提高,對全市經濟總量貢獻突出。
2010年,全市建筑業企業完成建筑業總產值48.09億元,比"十五"期末的2005年增加30.02億元,增長1.66倍,年均增長30.02%;竣工產值30.90億元,比"十五"期末的2005年增加12.19億元,增長65.16%,年均增長10.56%;房屋建筑施工面積146.05萬平方米,比"十五"期末的2005年增加68.95萬平方米,增長89.43%,年均增長13.63%;竣工房屋面積94.25萬平方米,比"十五"期末的2005年增加27.55萬平方米,增長41.30%,年均增長7.16%。投資通過建筑業的轉化形成大量的固定資產,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。2010年全市建筑安裝工程投資達202.13億元,比"十五"期末的2005年增加148.45億元,增長2.77倍,年均增長30.37%,占全社會投資總額的54.05%。建筑業的良好發展勢頭,有力促進了南寧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。
3.建筑業企業技術裝備水平全面提升,工程質量和安全生產能力穩步提高。
長期以來,南寧建筑施工活動主要依靠手工勞動,擁有的機械設備數量少、裝備水平低。2010年,全市建筑業企業自有機械設備總臺數10916臺,比"十五"期末的2005年增加3498臺,增長47.16%,年均增長8.03%;總功率167624千瓦,比"十五"期末的2005年增加31963千瓦,增長23.56%,年均增長4.32%。裝備的加強、施工能力的提高和安全生產的監督管理,使得全市工程質量全面提升,并且提高了建筑產品的科技含量,增強了市場競爭力。
4.勞動生產率水平提高,經濟效益顯著。
“十一五”以來,全市建筑業市場在加快經濟建設中得到較快發展,隨著招投標制度的實施,各企業普遍加強了經營管理,成本進一步降低,經濟效益也隨著企業管理的加強而逐漸趨好。2010年,建筑業企業實現稅金及附加1.56億元,比"十五"期末的2005年增長1.22倍,年均增長17.27%;實現利潤總額1.50億元,增長2.28倍,年均增長26.79%。建筑企業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,從"十五"期末的2005年8.54萬元/人,提高到2010年的16.73萬元/人,增長95.89%,年均增長14.39%。
5.建筑業開拓市場能力不斷增強。"十一五"期間,全市建筑企業認真實施"走出去"發展戰略,積極拓展省外市場。五年來,全市在外省完成產值累計為19.3億元,比"十五"期間增加13.6億元,增長2.3倍,全市長年在省外從業建筑業人員2千多余人,對解決全市農村勞動力就業,增加農民收入,發揮著重要作用。
二、南寧市建筑業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
1.建筑業專業結構不盡合理。
“十一五”以來,全市建筑業內部結構逐漸得到優化,建筑企業單純以房屋建筑的施工企業減少,逐步向交通、市政、裝飾等跨專業方向發展,企業內部結構得到一定的調整優化。但從全行業情況看,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業仍是我市建筑行業的主要組成部分。到2010年全市建筑工程產值占全部總產值88.83%,而建筑安裝業、建筑裝飾業和其他建筑業企業僅占市場份額的11.17%,建筑行業發展多元化格局有待進一步提高。
2.工程技術人員配備偏差太大。
2010年末,全市資質內建筑企業擁有工程技術人員只有4059人,占全部從業人員17.43%,其中一級建筑師150人,占工程技術人員的3.70%,僅占全部從業人員的0.64%。從總體的情況看,全市的建筑業企業配備的工程技術人員還能順應需求,但從部分建筑業企業配備的情況看,遠遠不能適應企業自身發展的需求。
3.建筑企業資質較低,建筑業競爭力偏弱。
目前,南寧市無1家特級企業,一級企業僅7家,其中上億元的產值只有2家(南寧市金帥塑料制品有限公司、廣西華港農牧發展有限公司),沒有規;、集約化、連鎖化的大型建筑業企業集團;企業缺乏品牌知名度,參與投標,中標的機會不多,在市場中缺乏競爭力。在一些大項目、大工程的招投標中無法與外來的多元化企業集團競爭,一些大項目、大工程的建設只好拱手讓外地注冊企業中中標施工,使大量的稅費流失。
4.結算障礙較多,工程應收款繼續增長。
建筑企業是勞動密集型企業,雖然利潤有所增長,但應收工程款還比較大,2010年,全市應收工程款10.3億元,比上年增長43.93%, 占營業收入的比重為22.76%。施工企業迫切希望工程竣工后,盡快進入結算程序,以便加快企業資金回籠和周轉。然而,一些項目單位在工程竣工后,往往以種種理由拖延結算時間,造成"竣工容易結算難",成為影響企業正常經營的又一難題,嚴重制約了建筑業企業的發展。
三、促進建筑業更好更快發展的對策建議
縱觀“十一五”,全市建筑業發展形勢趨好,成就顯著,但從可持續發展來看,我市建筑業還必須注意以下方面:
1.加快企業改革的步伐。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,各級政府要引導、扶持和支持建筑企業,大力推動跨行業、跨地區、跨所有制的企業重組和強強聯合,按照要求實施規范運作,壯大一批適應市場經濟要求、規模經濟效益顯著的多種所有制形式的企業。通過企業的改組,徹底改變過去傳統的粗放型管理模式,樹立質量意識、品牌意識、信譽意識,從根本上轉變企業的經營機制,不斷增強企業自主經營能力和靈活應變能力,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型建筑企業群體,提高建筑企業的整體競爭力。
2.提高企業的綜合經營能力。國內外很多的建筑企業不是單一的土木工程的施工,而是集開發、建設、營銷為一體的綜合企業,我們的建筑企業也要很好地研究自身的優勢和社會的需求,提高自己的綜合經營能力。
3.加快企業技術創新。建筑市場的進一步開放是每個建筑企業共同面臨的挑戰,建筑企業只有加快技術創新,提高自身技術裝備水平,才能在強手如林、市場瞬息萬變的時代中引領風騷,獨占鰲頭,為全市的經濟建設做出更大貢獻。
4.提高市場占有率,F在各地區建筑市場準入限制都在放寬,我市建筑企業要改變管理方式,調整和優化內部結構,以較強的綜合經濟實力走出家門,以科學的管理,一流的質量,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強占外地市場,提高市場占有率。
5.提高效益水平。 針對成本費用增長過快、影響盈利水平的狀況,各建筑企業要努力降低生產成本,提高經濟效益。
6.加大清欠力度。繼續加大清欠工作的力度,加強對還款計劃制定和落實情況的督促檢查,規范建筑業制度。
7.做實做優勞務分包企業。大力發展建筑勞務經濟,加快建立和完善勞務分包制度,發展成建制建筑勞務市場,多渠道建立和發展勞務企業。鼓勵"建筑之鄉"和施工總承包企業投資設立勞務公司,引導低資質等級的施工企業向勞務分包企業轉型。同時,規范建筑勞務用工行為,逐步建立勞務分包制度。(來源:建筑安全網)